位置: 首页 > 资讯 > > 正文

论唐朝人的海洋意识与海洋活动

2023-08-14 07:43:15 来源:哔哩哔哩

海洋,在遥远的古代中国,属于是一个非常神秘的地方,充满着未知,人们对海洋带着无限的好奇心和恐惧心理。不过中国人向来是敢于挑战,面对神秘有未知的海洋,并没有停止脚步,依然选择战胜自己的心理,从而对海洋进行开拓。

根据中国文献《竹书纪年》的记载,在夏朝时期就已经开发和利用海洋,因为在这文献中有记录说夏帝王芒曾“命九夷,东狩于海,获大鱼”,因而早在4000多年前中国古人就已经在享受海洋资源的馈赠。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此外,研究表明,地球上生物的起源就是来自海洋,因此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么1000多年前的中国古代盛世大唐,他们对海洋是怎样的看法和探索,今天就来探论一下唐朝人的海洋意识与海洋活动!

一、唐朝人的海洋意识

1、唐朝人对海洋的未知充满恐惧

其实信仰神明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因为古代的科学力量有限,对大自然的诸多问题无法做到正确的认知和针对性的应对,因此心中会产生恐惧,希望有神奇的力量来帮助自己。

在唐朝,海洋就是一块极其危险的神秘地带,所以人们带着好奇心和期待神明的护佑而踏上开拓海洋的征程。例如唐朝晚期的诗人高骈曾留下一句“沧溟八千里,古今畏波涛”的诗句,就是说自古以来大家都海洋就存着害怕和恐惧

例如在《越中问海客》中,诗人刘脊虚以一句“谁念去时远,人经此路稀”,表达了自己对海洋的迷惘和怀疑乃至害怕的心理;又例如在唐朝文人长孙佐辅所写的《楚州盐磕古墙望海》,他在这里面表示自己从想着要出海,到登上高处望无边无际的海洋之时,心中的不安让他产生退缩的念头

他先是说“我从西北来,登高望蓬丘”,但是当长孙佐辅看见“阴晴乍开合,天地相沈浮”与“长风卷繁云,日出扶桑头”,这一幕海洋态势让诗人长孙佐辅只能来一句“明发促归轸,沧波非宿谋”,这是被浩瀚的大海惊住了心中的欲望!

因而古人祭祀神明,可以理解为当时的唐朝人需要有一种心理安慰,因为当每次出海之前,祭拜海神之后再出发,心中就会暗示自己有神明在保佑自己,所以在海上行事之时会减少很多顾虑,而更加大胆地去面对海洋

例如在《全唐文》中有一篇韩愈的作品,叫做《南海神庙碑》,在这里面记载着唐朝官方规定,要求广州刺史每年的立夏时节举行祭祀南海之神的活动。虽然唐朝人对海洋的辽阔无边而未知产生了恐惧,但是并没有阻止唐朝人对海洋的好奇心与开拓之心。

2、唐朝人对海洋的实际认知和探索之心

对唐朝人来说,海洋虽然充满着未知,但是他们同样知道海洋也充满着无限的可能,因此同样有很多唐朝人对海洋的开拓之心没有退缩,所以唐朝人的探索意识从未真的断绝,而是在很多人心中生根发芽。

其实唐朝人对海洋的认知还是属于比较到位的,即便当时没有高科技,但是他们靠人力物力同样能对海洋有一定的实际认知。

例如唐朝的樊阳源在《众水归海赋》中写道:“大矣哉,海浩漾,寻之无际,望之无象”,这是对海洋辽阔的描述,接着他又写到“利万物以成德,总群川而为长”,他这一句就说世间万物之生长都要依靠海洋的馈赠,还讲到河流与海洋的密切关系。

例如孟云卿《放歌行》中说到“吾观天地图,世界亦可小”,这是说世界的大小,然后他的最后一句是说“落落大海中,漂浮数洲岛”,孟云卿直接认识到海洋特别的大,自己所呆的陆地在海洋面前特别的渺小,这个正符合“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的实际情况。

因此唐朝诗人梁洽在《海重润赋》中专门讲到唐朝人的探索之心,梁洽先是一句“灵海之间,孰知其极”,接着再来一句“愿乘桴以攸往,非引蠡而能测”,这样就把自己对海洋的好奇和探索之心给表达得淋漓尽致。

同时梁洽还说了唐朝人为什么会对海洋有着无限的探索之心,便是因为唐朝人认为海洋之中所拥有的物质资源是无穷无尽的,例如他在《海重润赋》还讲到“详夫海之为器也……怪必斯蓄,珍无不丽”,所以要探索海洋。

除此之外,唐朝人有自己大一套“航路指南”,这套指南主要是以文字叙述为主,其中包括对航期、航线、地文、水文诸方面的情况有着较为详细的说明,对当时的开拓海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有较为精确的数学计算方法进行测量,这个在唐朝李淳风所写的《海岛算经》中有详细的记录。

包括还有天文航海技术,例如唐朝前期的诗人沈佺期所写的《度安海入龙编》,里面就写到“北斗崇山挂,南风涨海牵”,说明唐代航海者知道通过观测北斗星来进行定位导航。因此,唐朝人一直在探索海洋世界,而中国古人真正大力的开拓海洋就是在唐朝时期开始的。

二、唐朝人的海洋活动

通过前面的了解,可以得知唐朝人对海洋的探索之心一直在专注地找方法,因而唐朝的人们通过总结经验和航海技术,开始对海洋进行不断的探索。

1、通过开拓海洋之路发展商业活动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有两条丝绸之路,主要是用来与外国进行经商活动,其中有一条叫做海上丝绸之路,而这一条海上丝绸之路虽然从汉朝已经开始发展,但是真正得到大力开拓与发展的时代是在唐朝。

唐朝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让自己的商品销往国外,其中不仅仅是丝绸、茶叶、瓷器,还有很多中国唐朝生产的商品都是通过海洋之路走向世界;例如根据史书记载,唐朝向新罗国输出的商品有金银精器、紫罗绣袍、彩绫等;

例如中国唐朝向位于今天中南半岛的真腊国输出的商品有金银、漆器、水银、纸札、硫黄、焰硝、檀香等几十种,里面甚至还有其中有雨伞、簸箕、木梳、针草席等这类极为普通的生活用品。

在唐朝的文献中称“南海有蛮舶之利,珍货辐凑”,以及“岁来互市………皆浮海舶以来”,这些都是在讲从南海方向有很多唐朝船只出海经商,还有很多外国船只到唐朝来做生意。例如在唐代范摅所写的《云溪友议》之中有记载。

这里面记录说道:“登州贾者马行余,转海拟取…………到新罗国”,他是说登州有富商马行余通过海上之路前往新罗果经商。又例如在《旧唐书》中有一卷是《王锷传》,这里面是说在唐德宗时期,王锷作为岭南节度使,为了积累财富,每天发出十余艘商船出海经商。通过海洋的商业活动,让唐朝的影响力也传扬海外。

2、唐朝通过海洋之路进行政治活动

唐朝作为封建王朝之中鼎盛时期,这个鼎盛只要体现在经济、文化和政治都是当时世界上巅峰状态,因此唐朝的皇帝通过海上之路向海外他国展现自己的魅力。

例如当时唐朝官方前往朝鲜半岛的新罗国,都是通过海上之路到达的,这一点在窦常所写的一篇诗作,专门为自己奉命送朝廷使者出使新罗而作,作品名称为《奉送职方崔员外摄中丞新罗册使》,这篇在全唐诗中有记载。

例如徐凝的《送日本使还》,还有马戴的《送朴山人归新罗》和《送册东夷王使》,这些诗作都是在讲唐朝使臣通过海上之路进行外交政治活动。同样其他海外诸国也有很多国家是通过海上之路来到唐朝进行进贡和外交。

他们通过这样政治活动,不仅可以来到唐朝进行学习和工作,同时还能通过朝贡得到很多政治利益以及经济利益。根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中国唐朝安排外交使节通过海上之路进行政治活动,最远的地方是乘坐海船到达中东地区

这是在陕西泾阳县发现的《唐故杨府君之碑》中有着记录,是说唐朝贞元年间的杨良瑶作为唐朝使臣前往海外诸国进行政治活动,原文是“充聘国使于黑衣大食……奉命遂行,不畏乎远。………星霜再周,经过万国。”

最后依然很好地完成自己的政治使命,安全顺利地回到唐朝。因而唐朝海洋之路对当时自身朝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是唐朝必须要支持开拓的一条重要通道。

3、唐朝还通过海洋之路进行军事活动

海洋之路在唐朝上下的开发之下,不仅能经商,还能进行政治活动,更重要的是连军事活动都能利用海上之路。唐朝当时经常利用海上之路进行军需补给和兵力驰援,因为相对来说海上之路比陆路要快一些,所以通过海上之路能节省时间,而且通过大船能一下子补给很多的军需物资。

例如在《旧唐书》中有记载,话说唐太宗对高句丽发起大战,陆地上一边进攻吸引火力,同时在当时称之为登州、莱州两地集结水军通过海路直达朝鲜半岛,如此一来形成对高句丽的两边夹击之势。

例如在《苏定方传》中记载,说唐高宗显庆五年(即公元660年),苏定方率领唐军“自城山济海”出发征伐朝鲜半岛的百济,说大军“扬帆盖海,相续而至”,然后唐军还在朝鲜半岛建立军事基地,为唐军输送给养和补充兵源。因此,唐朝人通过海上之路的助力,最后高句丽被唐朝所灭。

综上所述,唐朝人的海洋意识和海洋活动都是很不错的,在前人开发的基础上,唐朝人勇敢面对海洋带给自己的恐惧,毅然开创出一条比较完善的海上之路,用海洋之路为自己的王朝创经济、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价值,更为中国古代的海洋探索之路做出重要贡献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全唐诗》

《旧唐书》

《唐故杨府君之碑》

《竹书纪年》

喜欢这篇文章的转发和点个赞长按5秒给个三连,顺便关注天天,关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寿百,年入千万

关键词:

上一篇:宁晋县龙金商贸有限公司(关于宁晋县龙金商贸有限公司简述)
下一篇:最后一页